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临床特点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动力特征分析

作者:宁波迈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24 14:33:17

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临床特点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动力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

苑彩云,殷梦婕,刘加宁.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临床特点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动力特征分析[J].黑龙江医药,2022,35(06):1393-1397.DOI:10.14035/j.cnki.hljyy.2022.06.057.

作者:苑彩云,殷梦婕,刘加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消化内科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非梗阻性吞咽困难(NOD)患者临床特点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HRM)食管动力特征。


方法:选取 2018年 8月至 2021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行 HRM,检测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括约肌长度( LESL)、食管上括约肌( UES)残余压、4s完整松弛压(4s IRP)、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远端收缩积分(DCI)等指标,观察食管体部蠕动收缩功能,包括收缩力度、模式。


结果: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41.66%)、22例贲门失弛缓症(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其中 44例食管体部蠕动异常(73.33%),包括22例蠕动缺失、17例低幅蠕动、2例远端食管痉挛、3例其他测压异常;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中 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 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贲门失弛缓症组 LESP、UES残余压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LESP高于 GERD组,UES残余压低于 GERD组( P<0.05);贲门失弛缓症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DL、DCI高于 GERD组,4s IRP低于 GERD组(P<0.05)。


结论:NOD患者主要病因为功能性吞咽困难,其次是贲门失弛缓症,病理、生理机制为食管蠕动收缩功能障碍、LES松弛不完全,HRM可用于诊断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行 NOD诊断并分类,利于评估预期疗效。


关键词:非梗阻性吞咽困难;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动力


正 文



吞咽困难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吞咽困难( NOD),NOD是指食物从口腔运送至胃、贲门过程中咽部、胸骨后出现梗阻,食管内有黏附感,但经内镜等检查未见无狭窄。有研究证实,NOD和胡桃夹食管、功能性吞咽困难、贲门失弛、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1] 。高分辨食管测压( HRM)为新型食管测压方法,可检测上下食管括约肌、食管体部的瞬时压力,利于分析食管体部运动特点,用于诊断食管动力障碍类型、明确病因[2]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8月至 20210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探讨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临床特点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动力学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8月至 2021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诉均为吞咽困难并行 HRM,询问病史并经内镜、上消化道造影排除梗阻性吞咽困难。男性 25例,女性 35例,年龄 17 ~ 80岁,平均(45.84±5.20)岁。排除标准:①食管器质性狭窄;②口咽型吞咽困难;③既往未行上消化道手术、内镜治疗手术;④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


1.2  仪器与方法


检查前 3天禁服影响胃肠动力药物,禁食 12h。患者取侧卧位,平行食管并清零导管,再取坐位,2%利多卡因行鼻黏膜局麻,经鼻腔插入 24通道 HRM系统高分辨率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 GAP—24A型,中国宁波迈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压导管,直径 4.2mm,导管距门齿 50 ~ 60cm时,胃内保留≥3个电极感受器,转为仰卧位。开始灌注,调节导管深度,出现明显上下两条高压带间隔 1cm时,嘱患者头偏向一侧,导管固定在鼻翼处,适应导管后正式检测,记录 20s食管静息压力,注射器向患者口中注水 5mL湿咽,立即吞下,重复 10次,两次吞咽间隔 30s,采用 Medview360软件分析,结束检查。


1.3  观察指标


检测食管上括约肌压力( UESP)、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括约肌长度( LESL)、食管上括约肌( UES)残余压、4s完整松弛压(4s IRP)、远端收缩延迟时间( DL)、远端收缩积分( DCI)等指标,DCI( mmHg·cm·s,1mmHg =0.133kPa)=压力×长度×持续时间。观察食管体部蠕动收缩功能,包括收缩力度、模式。


1.4  判断标准


(1)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3]分析 10次吞咽中吞咽类型,贲门失弛缓症分为Ⅰ、Ⅱ、Ⅲ型,Ⅰ型(经典型):100%无效蠕动,10次湿咽>8次远端食管蠕动波消失,食管内压力<30mmHg;Ⅱ型(变异型):无蠕动性收缩,≥20%吞咽中食管压力>30mmHg;Ⅲ型(痉挛型):无蠕动性收缩,≥20%吞咽痉挛性收缩,Ⅰ、Ⅱ、Ⅲ型均出现 LES松弛障碍,平均 IRP >15mmHg。 (2)胃食管反流病(GERD):根据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指南[4]中 GERD诊断标准:烧心、反流,内镜下伴或不伴反流,GERD-Q调查问卷中评分≥8分。 (3)功能性吞咽困难:固体和(或)液体有食管黏附、存留、异常通过感,无胃食管酸反流引起依据,无病理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依据。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为 IBM公司 SPSS24.0,性别等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的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 x检验比较,年龄、体质指数、残余压等以(1679296776303.png±s)表示的定量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检验水准α为 0.05。


2  结果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 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41.66%)、22例贲门失弛缓症(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三组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1。


1679294282670.png


2.2  NOD患者食管体部、括约肌测压结果


60例 NOD患者中 44例食管体部蠕动异常(73.33%),包括 22例蠕动缺失、17例低幅蠕动、2例远端食管痉挛、3例其他测压异常。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中 4例食管体部蠕动缺失(16.00%),9例低幅蠕动(36.00%),2例远端食管痉挛(8.00%),3例其他测压异常(12.00%),7例蠕动正常(28.00%);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9例松弛完全(36.00%);6例 UES松弛不完全(24.00%)。 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 16例存在蠕动缺失(72.72%)、5例低幅蠕动伴或不伴蠕动中断(22.72%)、1例蠕动正常(4.54%);出现 18例同步收缩(81.81%),4例无同步收缩(18.18%);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2例松弛完全( 9.09%)。 13例 GERD组中 2例食管蠕动缺失( 15.38%),3例低幅蠕动(23.07%),8例蠕动正常(61.53%)。


2.3  三组患者食管括约肌动力特征比较


贲门失弛缓症组 LESP、UES残余压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LESP高于 GERD组,UES残余压低于 GERD组(P<0.05),见表 2。


1679294421193.png
注:与贲门失弛缓症组比较,功能性吞咽困难组,LESP9.615,功能性吞咽困难组,UES残余压 = 17.019,GERD组,LESP = 10.079,GERD组,UES残余压 = 10.836,P均<0.001;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比较,GERD组,LESP = 4.112,GERD组,UES残余压 = 2.412, P =0.000、0.012


2.4  三组患者食管动力特征比较


贲门失弛缓症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DL、DCI高于 GERD组,4s IRP低于 GERD组(P<0.05),见表 3。


1679295032434.png

注:与贲门失弛缓症组比较,功能性吞咽困难组,4s IRP47.224,功能性吞咽困难组,DL = 4.231,功能性吞咽困难组,DCI = 8.124,GERD组,4s IRP = 46.799,GERD组,DL = 3.721,GERD组,DCI = 8.709,P均< 0. 001;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比较,GERD组,4s IRP21.922,GERD组,DL = 6.654,GERD组,DCI = 14.902,P均<0.001


3  讨论


吞咽困难为常见消化内科疾病,病因可能为口咽神经病变、食管动力障碍或机械性梗阻。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食管狭窄,出现炎性反应、肿瘤等,NOD为动力障碍性疾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传统测压基础上创新,通过导管压力测定装置高效采集咽部至胃部连续压力数据,直观、准确显示静息和吞咽时部分咽部、食管、胃部压力动态变化,适用于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显示正常的吞咽困难者,食管缩短、痉挛不影响结果,为检测食管运动功能“金标准”,可用于诊断NOD。内镜下 NOD阳性检出率远低于HRM,不可用于诊断NOD,但可用于排除梗阻性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患者经胃镜排除梗阻性、非食管源性,行 HRM检查明确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症状,再行动力检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5]


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41.66%)、22例贲门失弛缓症(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提示 NOD主要病因为功能性吞咽困难,其次是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非特异性,贲门失弛缓、远段食管痉挛、无效食管动力等为原发性,食管所致糖尿病等为继发性,胸痛、食管症候群为非特异性。张奕秉等[6]研究采用食管测压及多通道腔内阻抗监测表明,NOD和非特异性食管体动力异常、贲门失弛缓、胃食管连接处流出道梗阻、胃食管反流病等有关,与本研究 NOD疾病组成不同,可能和地区、疾病分布不同,纳入患者例数少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 NOD患者中44例食管体部蠕动异常(73.33%),包括 22例蠕动缺失、17例低幅蠕动、2例远端食管痉挛、3例其他测压异常;25例功能性吞咽困难中 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 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提示食管体部蠕动受损、LES不完全松弛也可致病。大部分食管体部动力障碍患者为轻度,收缩力度多为弱蠕动收缩,收缩模式多为间断收缩。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表现为吞咽时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推进性蠕动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贲门失弛缓症组 LESP、UES残余压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LESP高于 GERD组,UES残余压低于 GERD组(P<0.05)。 LES松弛障碍表现为 LESP正常,吞咽后 LES松弛不完全或伴 IRP升高,食管体部蠕动波,部分食管内压升高。进食后食管内压力升高,为避免反流,UESP升高为保护性压力反射,精神紧张者 UESP升高;肌无力、肌萎缩等神经肌肉疾病患者,UESP降低,引起食管、咽反食。有研究证实,随食管炎病情进展,食管动力异常越严重,反流物会导致 GERD食管动力异常[7] 。本研究结 果显示,贲门失弛缓症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难组、GERD组,功能性吞咽困难组 DL、DCI高于 GERD组,4s IRP低于 GERD组(P<0.05),提示 IRP可作为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的参考标准。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不同,食管运动能力不同。内镜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显示不同程度食管扩张,贲门口狭窄、食物潴留、功能性吞咽困难组患者食管无显著变化。 4s IRP显示 LES松弛功能,4sIRP升高,表明 LES松弛障碍;DCI显示远端食管收缩强度[8]


综上所述,NOD患者主要病因为功能性吞咽困难,其次是贲门失弛缓症,病理、生理机制为食管蠕动收缩功能障碍、LES松弛不完全,HRM可用于诊断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行NOD诊断并分类,利于评估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郑晓敏,李仁君,李敏,等.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在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51-53.

[2]郑晓敏,李敏,李仁君,等.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对Ⅱ型贲门失弛症食管动力学影响[J].安徽医药,2019,23(5):27-29+222.

[3]Kahrilas P J,Bedenoord A J, Fox M,et al.The Chicago Classifica⁃tion of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v3.0[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7(2):160-174.

[4]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7):635-641.

[5]刘清,幺立萍,刘娜,等.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对 233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诊断意义初探[ 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51-253.

[6]  张奕秉,金捷,朱丽明,等.非梗阻性吞咽困难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特点及病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6):803-805+850.

[7]戴萌,王杰,卫小梅,等.高分辨率测压评价脑干卒中患者食管期吞咽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1):13-17.

[8]刘杰,韦瑞玲,吴德卫,等,余跃.55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特征和精神心理特征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5):271-274.


联系电话:0574-86808886


宁波迈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电话: 0574-86808886

传真: 0574-86808885

网址: www.med-pace.com

邮箱: info@medkinetic.com

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保税南区庐山西路167-8

 


图片展示

宁波迈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007020号

技术支持:广东海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器支持:腾讯企业邮

宁波迈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007020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