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能更直观、精确地反映食管动力情况,是评估食管动力障碍的“金标准”。
一、食管测压简介
HREM相对于常规测压技术,其可采集从咽到胃部的全部连续高保真的压力数据,能实现对整段食管的收缩功能实时同步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技术分为固态测压和水灌注测压两种,固态测压可以直接测量食管内压力,水灌注测压则是以水为介质间接测量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一根带有密集压力传感器的测压导管,经由鼻腔插入食管及胃内,直接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以及吞咽过程中由咽喉到胃的全部压力数据。然后,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构建出一个“三维”的食管压力图像。医生通过直观、细致且全方位的观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食管动力异常。
HREM是一项临床常用的安全、高效、无创且客观的检查手段。
目前这项检查主要用于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如:胃食管反流病、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胡桃夹食管、弥漫性食管痉挛、LES高压症、非特异性食管动力紊乱和LES低压症等。此外,还用于一些抗反流手术前后的疗效评价以及食管PH监测前食管下食管括约肌定位等。
二、正常测压图谱
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图中,颜色冷暖表示压力的高低,冷色代表低压,暖色代表高压。人体食管结构有两处生理性狭窄的地方,分别是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这两处地方会形成两条水平的高压带。正常湿咽开始时, UES 会先松弛,压力降低接近食管内压(图中颜色变为蓝色)。几秒后可见 LES 松弛,残余压力和胃内压力接近。UES 与 LES 之间的暖色的斜行条带代表蠕动压力波。蠕动压力的变化由不同的食管收缩节段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食管上段骨骼肌,食管骨骼肌转变为平滑肌的移行带(TZ),和食管平滑肌(食管平滑肌部分又可分为近端和远端)。
三、HREM诊断重要参数
IRP是指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UES)松弛后EGJ压力最低的连续或不连续4 s的平均压(相对于胃内压),反映吞咽时的胃食管连接部(EGJ)松弛功能。第3版CC中IRP阈值为15 mmHg(1 mmHg=0.133 kPa)。IRP通常大于15mmHg为LES松弛障碍。
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 DCI)指以等压线20 mmHg为基准,自移行区至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上沿(若出现包含 LES 区域的高幅收缩则计算框范围要包含 LES 区)的远端食管收缩力度,即食管收缩波压力×传送时间×对应传送的食管长度,单位为mmHg·s·cm。DCI正常值应大于450而小于8000mmHg·s·cm。
· DL
远端潜伏期(Distal latency,DL)指UES开始松弛处至收缩减速点(contractile deceleration point, CDP)的传送时间,正常参考值范围为≥4.5 s。CDP指30 mmHg等压线上收缩波速度减缓处,该处由食管的蠕动转为膈壶腹的排空,意味着该处食管动力由速度较快的食团推进转变为速度较慢的食团排空。
· PB
蠕动缺损(Peristaltic Break,PB)是指20mmHg等压线下UES和胃食管连接部(EGJ)间蠕动缺损,按照缺损长度可分为2-5cm的小缺损和 >5cm的大缺损,大缺损对吞咽影响明显。
· PIP
压力反转点(Pressure inversion point,PIP)指呼吸时膈肌移动产生了压力转折点。食管内压力和胸腔内压力变化一致,吸气时压力降低,颜色变为深蓝色,呼气时压力升高,颜色变为浅蓝色,而腹腔内的压力变化和胸腔内的压力变化相反,即吸气时压力升高,呼气时压力降低,这一特征可帮助判断膈肌的位置。LES 压吸气时升高,呼气时降低,提示 LES 在横膈下。[1]
· EJG形态
EGJ 主要包含 2 个收缩部分,即 LES 和膈肌(CD),表现在 HRM 图上,可分为三型:I 型为 LES-膈肌完全重叠,吸气时,空间压力表现为单峰;II 型为 LES-膈肌空间部分分离,分离间隔约 1~2 cm。吸气时,空间压力变化表现为双峰,但两峰之间最低点压力并未降至胃内压;III 型为 LES-膈肌完全分离,分离间隔>2 cm。吸气时,空间压力图表现为双峰,且两峰之间最低点压力等于或小于胃内压。III 型又分为 IIIa 型和 IIIb 型,IIIa 型的 RIP 在膈肌水平,而 IIIb 型在 LES 水平。
其中,食管裂孔疝表现为 LES-膈肌部分或完全分离,诊断敏感度为 92%,特异度为 95%,高于单独使用胃镜或影像学诊断的敏感度。[1]
A图:EGJ I 型;B图:EGJ II 型;C图:EGJ IIIa 型;D图:EGJ IIIb 型。
四、HREM诊断
为了对HRM结果进行标准化解释并用于疾病诊断,国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工作组于2009年发布了第1版食管动力障碍分类标准并命名为芝加哥分类(Chicago classification, CC),后分别于2012、2015、2021年修订为第2、3和4版CC。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发现不同人种、不同HREM的设备测压数值存在差异,而芝加哥标准是建立在多个人种的数据之上的,这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的临床诊断。
《水灌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正常值多中心研究》(下称“正常值研究”)在《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2月刊上的发表,标志着中国人食管动力参数正常值标准正式建立。此标准建立所用设备为迈达水灌注HREM系统,正常值研究得出的中国人群迈达HREM系统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正常值标准,为国内接受迈达水灌注HREM系统检查患者的诊疗提供了依据。(推荐阅读:《水灌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正常值多中心研究》)
(迈达经典病例图谱)
1.食管测压,你会看吗?
2.Kahrilas PJ, Bredenoord AJ, Fox M, et al. The Chicago Classification of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v3.0.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Society. Feb 2015;27(2):160-174.